第2791章上下左右够不着,前后周边挨不上(2 / 2)

斐潜小说 马月猴年 3479 字 14天前

这个问题或许在早几年的时候,没有人敢说,但是现在三足鼎立的情况下,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了。

『天命之所易,不外其二……』周瑜缓缓的说道,『一则为虞夏,一则为汤武……主公,你可曾想好了?』

『虞夏……汤武……』孙权喃喃重复着。不知道为什么,他的心跳有些快了起来,似乎咚咚有声,就像是千百年战场上的战鼓,在他心头敲响。

对于大汉,或者对于江东的很多人来说,『虞夏之兴』和『汤武之王』是所谓『天命正统』的这个观念之中最为重要的两条路线。

不仅仅是对于汉代,几乎后续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,不外乎就是遵循尧、舜、禹三代和平禅让的『虞夏之兴』的模式,亦或是遵循商汤、周武王暴力推翻上一代的『汤武之王』模式来进行的,在封建王朝的帝业传承的『合法性』上面,这两条道路都是所谓的『正途』。

因此,所谓的王朝的天命,其实就是围绕『虞夏之兴』和『汤武之王』两种政权建立模式,而形成的一整套用以说明新的朝代是『其德同天,乃能称帝』的政治正确性,以及相关的舆论运作体系,对新王朝合法性进行论述、争取广大臣民对新朝的政治上的认同。

江东的问题就在这里。

因为江东,既没有『虞夏之兴』,也没有『汤武之王』……

江东当下,就是这么可怜巴巴的。

天意从来高难问。

上天的意志,凡人如何知晓?

这就需要另外的一个模式,亦或是一个系统来解释。

东汉光武建立的解释系统,就是谶纬。谶纬和神异,其实就是假设一些先贤能够预测天意,故而将其以谶语的方式记录下来,以便后人掌握、运用。在光武之后,谶纬极度盛行,并被纳入天命的舆论运作体系中,成为东汉对朝代正统性论述的重要依据,也一直是在山东经学体系之中盛行。

『代汉者,当涂高也?』孙权吐出了一句话。

周瑜闭着眼,缓缓的点了点头。

历史上的三国之中,这句话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导火索,点爆了不只一个大雷。

不过,这也正好体现出了江东先天的不足。

周瑜虽在病中,依旧忧虑江东,而江东的问题,其他的问题暂且可以不论,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名不正言不顺。

周瑜觉得,如果说天命的两条路,一条『虞夏之兴』,一条是『汤武之王』的话,那么曹操当下就是明显是要走『虞夏之兴』了。

历史上的曹魏也确实是如此。

和汉代高速公路袁术不同,曹魏解释『代汉者,当涂高也』这一句话,是表示取代汉室统治天下的将是『涂高』,是指『魏家受命之符』,是上天的安排,甚至连『魏』这个字也是特意挑选的。因为『涂者途也;象魏者,两观阙是也』。

『魏』字的意思其中有指道路两边高大的宫阙的意思,所以『当途』而高大者为『魏』,所以魏当代汉就似乎理所应当起来。通过这一解释,曹魏便有了『受天命代汉』的舆论根基。

另外,曹操占据了原本光武中兴的根据地,大汉的中原地区,并且在后期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冀州邺城,而这个中原地域,也是上古所尊崇的『尧之都,舜之壤,禹之封』的『三代故地』,是『受命于天』表征之一。

这样的论调,也比较能够得到中原士族子弟的认同,也就多多少少会具备一些『虞夏之兴』的意味,能够借此得到中原士子的认可和支持。

不管是当下,还是历史上的曹操,其实都是在这样的一条路上行进的,通过通过谶纬之说的声势营造,结合其占据中原的实力条件,最后以『汉魏禅代』的和平过渡方式复制了古人极度推崇的尧、舜、禹三代间的『虞夏之兴』的天命典故,通过『其德同天』的天命之说,最终将曹魏政治集团逐步送上了正统地位。

而另外一边,取代了原本刘备的『伐恶』之道的斐潜,则是比历史上的刘备,更加符合『汤武之王』的天命道路了……

虽然说在历史上,刘备最后是以汉为正统,表示自己才是大汉的正统继承人,但是刘玄德同学的出身么,其血脉关联么,骗骗一般人倒也罢了,真要是硬往汤武上面靠,多少还是有些矛盾的。

在历史上,刘备并没有一味的讲述汤武,而是开创性的表述自己是『汉有天下,历数无疆』,说汉家是有传承的,要从西汉开始算,中间虽然有王莽的谋逆,但是后来依旧是有光武的中兴,因此董卓甚至是曹操,不过就是类似于王莽再现而已,最终还是会由刘备如同光武一般,重新将大汉推回正确的轮回之上,实现大汉的『历数无疆』。

所以刘备同学也表示他是正统的天命继承者,他继承的不仅是东汉,而且还是包括了西汉,是从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边继承下来的天命……

欸,这么一说,似乎就比曹魏高大上了不少,而且更加具备可信度,因此刘备讨伐曹魏,似乎也代表了『天罚』。

当然,如果历史上的刘备真能讨伐了曹魏,那么他的这个『天命』自然是无可厚非,可问题就在于这里,罚之不胜,为之奈何?

一罚二罚,或许还可以称之为老天爷给的考验,这三罚四罚之后,依旧毫无收获,那就是不是有些问题了?五罚六罚七罚之后,川蜀人自然就开始嘀咕了,这是谁罚谁呢?

而现在,作为若隐若现在走着『汤武』之道的斐潜,却没有历史上刘备的尴尬。

不管是之前对于边疆大漠,还是对于西羌的征讨,以及对于川蜀建宁地区的平定,反正种种的战争不仅是没有让斐潜的关中政权疲惫衰败,反而一次次宛如烈火炼钢一般,越发的锻打出了闪亮的招牌,汤武的『代天行诛』的味道越发的浓厚。

虽然说斐潜一直以来都是以大汉臣子自居,并没有流露或是对外表达出要如何取代大汉,但是汤武当年不也是如此么?商汤灭夏、武王伐纣,乃是因夏桀、商纣多行不义、获罪于天。故而汤、武『代天行诛』,正是『其德同天』的体现。

或许很多人就在想着,如果那一天真的曹操做出了什么『上天不容』之事,那么关中斐潜是否就会像是上古汤武一般,领天下之兵而伐之?

而且周朝当年是在西边,如今斐潜也是在西边,这真的就是一个巧合?

当然,当下曹操也在做着一些转变,斐潜那边也对于这些所谓的谶纬进行摒弃,不过不管曹操和斐潜做一些什么,问题是可怜的江东,两边都挨不上啊!

孙权想着,越想便是越心慌,额头上的汗珠滚滚而下。

江东政权的发迹者,孙坚最初是大汉逆臣袁公路的部将。

逆臣的臣子,能是好人么?

这舆论基础,起初简直是糟糕得一塌糊涂。

后来孙策在周瑜的谋划之下,和袁术割裂,并且上表给汉天子,并借此取得了朝堂的正式承认和册封,这才使其与所统领的江东民众有了名义上正式的君臣关系。

这就是江东基业作为根基的那块石头。

可是如今这块基石,却成为了江东想要进一步抵达天命竞争者的道路上的阻碍。

历史上江东两边都靠不上,导致了孙权一会儿和刘备同床共枕,一会儿又和曹操眉来眼去,将一朵白莲花扮演得惟妙惟肖,先是本着『为汉除贼』的名义与刘备达成同盟共同抗曹,但不久之后便是悍然出墙,袭杀关羽,向曹魏称臣,不过没过多久,江东又再次反叛曹魏,联蜀伐魏。

这种反复横跳的情况,使得孙权两边都不讨好,不管是支持『虞夏之兴』的,还是支持『汤武之王』的,都不认同孙权,以至于孙权在历史上无缘巴蜀这个『高祖帝业之基』,同样也无缘中原这个『三代兴旺之地』,使孙权不可能举起类似『高祖灭项』的大旗,也无法效仿尧舜禹之间的『虞夏之兴』之举。

后来孙权找到了些所谓谶纬上的支持,但是其称帝的法理基础其实十分脆弱。为此,孙权最后采取的弥补措施是与蜀汉结盟,希望以汉室对其帝号的认同来强化其即位的合法性。即便是如此,江东的种种自相矛盾的做法,使得江东的天命之途混乱无比,必然导致其称帝的正统性依据被怀疑,进而导致江东人都不认可孙氏政权的『天命』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如今,在周瑜的提点之下,孙权似乎有些预见到了未来的这种困境,不由得有些无措的问道:『都督,这……这究竟要如何是好?』

孙权如今还未完全进化成为孙大帝……

嗯,即便是孙大帝,其实也未必能走出一条新路来。

周瑜缓缓的摇了摇头,然后看着孙权说道:『天命……旁人给不了,唯有自身求……一步走错,就是万劫不复……主公,他们很快就会让你出来了……要怎么走……你需要想好了……』